10月22日上午,“科学与中国——院士专家巡讲团”之李依依院士主讲的《发明有道——稀土轴承钢的发明创新》科技创新交流座谈会在深圳市南山区深圳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楼A412室隆重举行。
本次发明有道---10.22李依依院士科技创新交流座谈会由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创新局指导,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主办,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(普通合伙)承办。
座谈会的课题虽然小众,但在当前我国日益腾飞的生产和建设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,来自深圳及东莞的新材料研发人员、新材料企业高管及其他相关人士共计三十多位参与本次座谈会。
首先是李依依院士做的非常接地气的主题报告:稀土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,素有“工业维生素”“工业黄金”“新材料之母”之称,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、新材料、节能环保、航空航天、电子信息等领域,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,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。今年5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赣州考察工作时指出:“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,才能生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,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要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,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,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。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,也是不可再生资源。要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,不断提高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,延伸产业链,提高附加值,加强项目环境保护,实现绿色发展、可持续发展。”
轴承是重大装备的基础零部件,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,广泛应用于航空、航天、高铁、汽车、机床、电力、机械、军工等各个领域。我国高端轴承钢的年需求量约为250万吨,长期依赖进口,究其原因首要是轴承钢的材料问题。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通过多年研发,发明了钢液和稀土金属中的“双低氧技术”,与多家企业合作,解决了多年来研发中的两个关键问题:钢中添加稀土导致钢的性能不稳定、时好时坏。吨钢只需加入200克微量的低成本镧、铈金属,形成的球状稀土氧硫化物将变得细小、弥散,与基体匹配良好。稀土添加也明显减轻了钢的偏析,使钢的纯度和均质性显著提升。稀土轴承钢台架对比测试表明,添加稀土的国产轴承性能与国外某企业的相媲美。目前金属所联合轴承企业,已生产一千万套合格轴承。
稀土轴承钢采用双低氧技术解决了攻关数十年没解决的问题,正在进行航空发动机主轴承、盾构机和高数机床轴承的制造。金属材料构筑成形可解决大构件高质量一致性、稳定性、长寿命的问题,是一项颠覆性的技术。
因参会人员均为行业内专业人士,故在互动交流环节提问踊跃,大家都非常珍惜这个能与院士大咖零距离交流学习提高的机会,李院士虽已有86岁的高龄,但精神矍铄、精力旺盛、思维反应极为敏捷,对所有现场提问均一一做出耐心解答,学术氛围极佳。本次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。
李依依院士简历
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,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。1990~1998年连任两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。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与所学位委员会主席,国家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。
获国家和部委科技一、二等奖20余项。1995年获光华科技一等奖,1996年荣获首届中国工程科技奖。1997年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。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首届十大女杰称号。2009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(突出贡献者)。1982年、1987年、1991年与201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四项。2016年荣获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。2018年辽宁省科技发明一等奖。